找到相关内容1314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卖鱼的老人

    不断埋怨,实在令人怜悯。我之所以苦笑,正是为了人们的愚痴而感到无奈啊!”   人常以自我为中心,我爱、我怨、我恨、我喜欢……凡事都从“我”出发,不知不觉,生活中就会善少恶多——坏话比好话多、自私的心...

    证严法师

    |因果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2/23013134894.html
  • 何谓五戒和十善

    不记别人的仇恨,不求报复。)10.不痴。(凡事相信因果,不怨不尤。) 戒,好比世间法的法律,是个人生活的规约,是修、齐、治、平的轨范,其力能补国法之不足,济政令于无形,果能人人守之,必能本固邦宁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13645678.html
  • 菩提道上闻思修

    许愿签很灵,于是隔天一大早去向千手观音菩萨请示“往后修行的方向”,抽得一签如下︰“凡事心存和乐,而不厌烦暴躁;凡事心怀感恩,而不自赞己功”。细读几遍后,不得不佩服菩萨眼明心细,居然一针见血地指出“厌烦暴躁(嗔)”和“自赞己功(慢)”乃是我此生的业障病根。虽然外在粗的身口之“嗔、慢”看似稍减,但意念之“嗔、慢”心仍不时在观照中现形。怎么办?“凡事心存和乐(去嗔)”、“凡事心怀感恩(去慢)”是观音菩萨...

    陈尤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44547237.html
  • 科学揭秘:为何善有善报恶有恶报

    科学揭秘:为何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 佛教主张因果,认为“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”。  基因学家认为:  一个仁慈的人,心地善良,待人和善,遇事出自公心,凡事想着别人,常做好事,不做坏事,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,这样就会促进人体分泌出更多的有利激素、酶类和乙酰胆碱等,使血液的流量、神经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,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,促进健康长寿。不仅如此,更重要的是,长此下去,最终会形成一种强大的能量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44956950.html
  • 放大心胸

    : 佛陀说:世界上所有众生若干种心,如来皆悉知悉见。我们要学习佛陀,看人看事要从微细处用心观察,才能做一个反应灵敏、能综观全局的人。 四、往深处解: 凡事要深入思惟,人际的种种关系,佛法的甚深微妙,都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03174965.html
  • 放下修行中的虚荣

    老想做最好的,凡事尽心努力过,无可怨无可悔;言语真诚随自然。 放下,才有广阔的胸怀去容纳好和不好的;放下,才有清醒的大脑保持平静的心态;放下,才没有我慢心的生起…… 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82075372.html
  • 佛教故事:做空再做空

    高兴得不得了——竟然反弹到了500元!当即出手,高兴之余另赠佛龛台一具。佛得到了那尊铜像,谢绝了龛台,单掌作揖笑曰:“欲望无边,凡事有度,一切适可而止啊!善哉,善哉……” 编辑: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42975680.html
  • 佛教徒要学会保护自己

    便属隔世。生命无常,只有从内心深处体会无常的真义,才是是觉悟人生,才可寻得解脱之道。 警示自己,不可一时懈怠,如遇困境,需用佛法的智慧判断解决一切问题。常言道:我欲成佛魔来阻,魔阻助我道行高!凡事皆用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50075714.html
  • 生活里有很多烦恼,应该多点耐心

    佛陀教导我们,凡事无常,没什么东西是永恒的,每一样的东西都是转瞬即逝的。即使是同一条河流,也没有一样的东西可以保持永恒,只要耐心,只要等上一些时侯,那些叶子将会流走,那些泥沙将会再度沉淀,那些水就会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263278867.html
  • 师言片段(一)

      师言片段(一)   文/大容法师   “平常心是道”,这句话是出在佛书里,许多佛教徒的解说也各有不同。   有人说:“茶来伸手,饭来张口,凡事不住二心即是。”有人说:“日常生活保持常、乐、我、净,不为外界所染即是。”   因此,有许多一知半解的社会信众,误以为他平常那颗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的心,即是道;于是又有些坏人也说,他平常、杀、盗、淫、妄、酒的心,也是道。唉!大谬大错矣! ...

    大容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242079288.html